萧雪之博
王万举《中国网络文学概论》第一次对网络文学做出完整定义





第一次对“网络文学”做出完整定义

王万举《中国网络文学概论》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媒体联盟讯(郝小学)日前,《中国网络文学概论》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万举,著名学者、作家,中国文化创意学之父,河北省网络作协主席,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主席。这是中国“网络文学”这一文化行程完结之后(其标志是融媒体和内容产业实现)对其进行深刻全面总结的第一本体系性专著。

      该书在总结大量硏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对“网络文学”作出了完整的定义。王万举的定义是:网络文学是文学在市场机制和互联网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展开其动力系统的艺术-文化形态。这意味着,长达20余年的文学“换媒体”运动其实质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在“换媒体”的背后,是文学功能的拓展(增加了娱乐性功能),是文学的艺术形态与其文化形态反馈的加强。于是,一个庞大的文学亚艺术体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形态(传奇-游戏化文体)定型了,这个文体的寓所,在互联网之前是纸介机制;在互联网之后是全媒体机制。与此相一致,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雅俗分野”到1993年起步的文化产业化再到以网络机制为依托的文学产业链的形成,其实质也在王万举这个定义里得以体现。这个实质就是两个效益的统一,它的阶段性成果就是人们现在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接受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通俗化网文。

      该书对此作了详尽论证。对网络文学本质特征的这一科学掲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王万举《中国网络文学概论》新观点举要

      这是中国“网络文学”这一文化行程完结之后(其标志是融媒体和内容产业实现)对其进行深刻全面总结的第一本专著。

      一、该书将“网络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倒置为“文学运动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学”的问题,从而在硏究方法上将“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了起来,进而将“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区分为艺术和文化两个层面。

      二、该书认为,“网络文学”描述的是一个艺术_文化行程,这个行程表面上看是“换媒体”,而实际上是文学的社会功用延展的过程,是文学“两个效益”走向统一的过程,是文学的产业化过程。

      三、该书认为,与上一条相联系,对“网络文学”作出科学解释有待于它的整个行程的完成,即融与媒体和内容产业的实现。而现在,这个时机来到了。

      四、与以上相联系,所谓“网络文学概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1993年中国文化产业起步以来文学运动史的揭示。

      五、该书反对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认为这20年的“换媒体”,其深刻动能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即“三化”),互联网是文学展开的工具,不是网络创造了文学。所谓“网络文学”的许多特性已经在“纸介文学”中出现。

      六、该书第一次给“网络文学”下了定义。

      七、该书认为,“网络文学”运动的一大成果,是“接受效果(不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体”的形成,这个统一体的内容会不断变化,它是“两个效益”走向统一的阶段性成果。

      八、该书认为,产生了文学史上继神话、传奇、现实文学之后第四大文学形态(已有人提出)。该书对此进行了独特的论证并为其命名为传奇-游戏化网文。

       九、该书从“善的传达”与“艺术美审美心理形式转化”的角度推论新的文学形式的产生。

       十、该书提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正转向纪实手法。

       十一、该书高度肯定“人人都是作家”这一文化现象是公平的实现,是建筑在社会分工之上的又一伟大的社会进步。

       十二、首次将文学的物质载体分为两个层次,认为第一物质载体涉及艺术,第二物质载体涉及文化。

       十三、重申由王万举本人在其“文化创意学”系列专著中首先提出的文学创新的四大方向。

       十四、首次提出网络互动机制恰恰是文学解体为亚艺术的工具。

       十五、首次提出亚艺术体的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十六、首次论证了由别人提出的“网络文学”的提法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终结的观点。 

        十七、首次为“通俗文学”“通俗网络文学”做出定义。认为它们与“现实文学”属交叉关系,不同点在于善的表达方式。

        十八、首次提出:几年来“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的混用,标志着“传统现实主义”正在转型。同时提出了转型的方向和实质。实质是文学的善的主题已由主客体对接转化为对这个对接的抽象。

        十九、首次提出继互联网充当文学第二物质载体之后,“融媒体机制”已取网络而代之。

         二十、对通俗网文、传奇-游戏化网文的心理效应——“快感”(爽感)作出界定,区分了艺术美感、一般美感、快感三者。

         二十一、首次将通俗网文归为“亚艺术体”(无贬义)。

         二十二、拓展由作者本人提出的“深入生活的实质就是审美地把握生活和观照人生”的观点。

         二十三、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做出若干项预测。

         二十四、该书提出了对作家分类引导的意见。



评论(2)
热度(1)
上一篇 下一篇
UAPP 私信 投稿 归档

© 萧雪之博 | Powered by LOFTER